< img height="1" width="1" style="display:none" src="https://www.facebook.com/tr?id=279355053046886&ev=PageView&noscript=1" />

【鑽石小常識】

鑽石4C

克拉

鑽石的重量或大小用克拉表示(ct.)。

一克拉相當於0.2克,一克拉分為100分。因此一顆鑽石重量為1.07ct也可以表達為“一克拉七分”。

例如:

  • 0.75克拉 = 75分
  • 1/2克拉 = 50分
  • 1/4克拉 = 25分

IGI 天平精確到1/100,000克拉,為鑽石提供精確的重量測量,能夠精確到百分之一或千分之一克拉。

這裡要指出的是,同樣重量的鑽石並不一定都具有相同大小的外觀。切割太淺或太深的鑽石看起來會比實際重量小,或者明亮度不足。作為參考,IGI 建議針對圓形明亮式鑽石時可參考以下列表:


開採鑽石的時候,發現大顆粒原石的幾率比發現小顆粒的要小得多,這使得大鑽石更為珍貴。

鑽石價格隨着克拉數的上升成指數增加,因此,一顆特定品質的兩克拉鑽石總是比同樣品質兩顆一克拉的鑽石加起來更珍貴。


顏色

大多數用於首飾的寶石級別鑽石都有不同的色度,可從完全無色到可見的黃色或棕色調。

在無色系鑽石中最罕見昂貴的鑽石是 D、E、F 級別,這樣的顏色系統一直劃分至 Z。鑽石帶有的顏色若比 Z 色級更濃重,或帶其他的色調如橙色、粉色、藍色等,這些鑽石就被稱為“彩色鑽石”,並由 IGI 彩色鑽石證書進行分級。

所有送檢的鑽石都必須採用國際認可的比色石系統進行比較從而確定正確的顏色。 比色石的顏色從 D 或無色(最受追捧)一直到 Z,也就是除了彩鑽級別以外最黃/棕的顏色。

IGI 評定鑽石從 D 到 Z 的顏色等級時將鑽石檯面朝下放置,觀察鑽石亭部。這是因為如果從檯面觀察,鑽石的大小、形狀、切割品質及熒光會影響觀察到的顏色。事實上,照明、鑲嵌方式甚至衣物都會影響鑽石顏色的判斷。因此 IGI 盡可能選擇最中性的環境來確保鑒定結果的準確和一致。



凈度

鑽石是在極高的溫度和壓力下形成的,因此內部與外部特徵是普遍存在的。這些特徵幫助寶石學家將天然鑽石和合成鑽石及鑽石仿製品區分開來,並區別具體的個別鑽石。

凈度特徵分為兩種:包裹體和外部特徵。為了給鑽石的凈度進行分級,觀察鑽石內部和外部特徵的數量、性質、大小和位置都是非常必要的。包裹體和外部特徵的不同之處在於其位置: 包裹體位於鑽石的內部,而外部特徵是鑽石表面的特徵。IGI 分級證書附有凈度特徵圖,其中用紅色表示內部包裹體,綠色表示外部特徵,該圖表可用於鑒別鑽石。

Internally Flawless (IF):
十倍放大鏡下無包裹體,只有不明顯的可見外部瑕疵。

Very Very Slightly Included (VVS1 - VVS2):
只有很小的包裹體,十倍放大鏡下很難見到。

Very Slightly Included (VS1 - VS2):
很小的包裹體,十倍放大鏡下相對容易見到。

Slightly Included (SI1 - SI2):
十倍放大鏡下可見明顯的包裹體。

Included (I1 - I2 - I3):
對鑒定師而言包裹體在十倍放大鏡下極為明顯,並在檯面用裸眼即可看到包裹體。



切工

大自然決定了天然鑽石的顏色和凈度,人類則通過切工品質帶給鑽石生命。切割方案、比例、切割精準度以及修飾度等諸多細節決定了鑽石的明亮度、色散和閃光度。如果無法最大程度地優化切工品質,鑽石的外觀也將隨之受到影響。

鑽石的切面不斷發生着變化,尤其是在照明條件不斷演變的條件下。鑽石有許多形狀及切割方式,每一種都有不同的視覺屬性。現代電子照明條件下最流行的鑽石切割形狀為圓形明亮式切工。

一束光線接觸到鑽石表面時,部分被反射回來,這就是外部折射。餘下的光線進入並經過鑽石,這就是折射。這部分光線反射回表面離開鑽石,分散成彩色光譜的光線,類似於稜柱效應。這就是色散。所有這些因素都對鑽石的外觀產生了影響。


鑽石之美包括如下幾個因素: 明亮度(所有射回眼睛的光)、色散或“火彩”(白光分散成彩色光譜光)、對比圖案(因觀察鏡的反射造成對比性的光亮和暗色區域)以及閃光或“閃度”(鑽石、觀察者或光源移動時可見)。這些因素綜合在一起創造了鑽石的生命,決定了鑽石與光線和環境互動的方式。



資料摘錄於IGI官方網頁 www.igi.org/index.php